bg大游平台新闻中心 /bg big game platformNews
bg大游平台,本田日产酝酿合并倒是给中国企业提了个醒
合并方案据传分两步走:本田和日产先是成立一家控股公司,来整合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,接着把日产旗下的三菱汽车也纳入联合公司。由此形成“本田—日产—三菱”产业联盟,共同推动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。
这意味着曾经的“日系三杰”——丰田、本田和日产,只剩下丰田和……Maybe,“日本”。
关于合并传闻,两家公司的措辞倒是比较严谨,称并非两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宣布。
资本市场却弄得耐人寻味。日产创下历史最高涨幅,涨了24%,三菱涨幅20%,而本田股价下跌3.4%,不免让人怀疑是不是本田成了“接盘侠”。
早在2020年,《金融时报》就报道日本政府正试图推动和游说日产和本田两大车企合并,原因是日本政府对日本汽车行业的未来感到担忧,当时危机尚未显露,舆论的反响是“天方夜谭”,媒体的措辞是“强强联合”。
本田汽车的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本田宗一郎,凭借“技术至上,技术立身”的经营理念,本田创造出一系列信仰级的产品,摩托车和内燃机是精髓,常被调侃为“买发动机送汽车”;
日产汽车的存在感稍弱一些,但如果用日语发音,叫声“尼桑”就耳熟了。日产的跑车GT-R是速度与激情的代名词,而舒适的“大沙发”让它的家用车畅销海外。
“发动机+大沙发”本该是强强联合的剧情,但从数据和一些传闻来看,合并很可能是日产汽车的现金流先出现大问题。
今年前三季度,日产全球销量同比微增0.4%,表现不算差,但问题在于利润没了。
头两个季度,日产净利润同比下跌99%。等到第三季度,净利润转盈为亏,单季亏损93亿日元。截至三季度末,日产汽车业务的自由现金流为-1456亿日元。
11月底的时候,日产割肉求生,宣布全球裁员10%,同时削减20%的产能,并出售10%的三菱股份换取686亿日元的现金。
结果没多久就传出消息,日产的现金流只能撑12到14个月,形势危急,想要找一个稳定的长期投资人以接手雷诺在自己这边的股权(法国雷诺是日产的第一大股东)。
但本田的日子同样难过。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暴跌61%,前10个月的全球产量下滑至去年同期的91%,其中,中国区的产量跌到65.5%,随后本田关掉了在中国的两个厂。
在汽车行业,产销量决定厂商和供应商的关系。如果产销量大,厂商就能理直气壮地要求供应商降价,由此降低整体成本去打价格战。一旦厂商产销下滑,供应商话语权提高,随着零部件价格上涨,汽车产销量将继续下滑。
在这一轮中国市场的汽车价格战中,日产和本田并未缺席,甚至说使出了浑身解数,然而利润都快打没了。
彭博在一份报告里指出,全球汽车市场上,Made in Japan正被Made in China压得喘不过气来,1998年以来日本贡献了21.6%的产能,缩减到了11.4%,取而代之的,是中国暴增了30多倍。
2023年,丰田、本田、日产在美国的销量同比大幅上涨,分别上涨了6.6%、33%和21%,但日系车的整体份额已经从2021年的40%掉到了35.5%,失去的部分被特斯拉牢牢占据。
未来一年,“关税侠”特朗普将成为他们最大的灰犀牛,日产的部分产能,自墨西哥和日本本土出口美国,一旦提高关税,核心的美国市场将遭遇重创。
彭博社的报告也看到,2019年到2024年9月,日系车的份额分别下滑了1%到4%不等,失去的部分被中国品牌占领。
日系车的后花园东南亚,2019年—2024年间,他们在泰国、印尼、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市场份额节节败退,其中泰国和新加坡的份额,从50%掉到了35%。
在泰国,人们诛心地形容比亚迪的涨势“就像以前的丰田”,2023年,泰国卖掉的新车里,比亚迪超过了日产和马自达,日系车80%以上的市场份额荣光不再。
“想要刺激?开电动车。想要无聊?开丰田车。”2022年美国一场顶级汽车赛事上,一条横幅如此嘲笑日系车,人们担心他们若是电动转型迟缓将会失去世界领先地位。
日本车企曾是电动车行业的“弄潮儿”。1996年,日产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搭载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车Prairie Joy,比特斯拉的Roadster早了12年。2009年,日产推出Leaf,被视为大众级电动车的先驱bg大游平台,。同年,三菱汽车推出了首款电动车……
然后就没有然后了,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。克里斯坦森《创新者的窘境》里的大企业病,日本汽车一个都没落下。
彭博认为,“日本车企和政府一直不愿推动全电动汽车转型,因为他们担心这会蚕食现有汽车销量,并摧毁广泛的零部件供应商和分包商网络。”
还有傲慢,日本汽车制造真正的危机,是步入智能化终端之后整个产业的理念危机。
新能源车的路径中,搭配电动化的,是另一个词:智能化,意味着移动互联网、车载应用、操作系统、人工智能……这是新一代消费者喜欢的东西。而智能化恰恰是日本车企的短板。
日本车企“有硬件无智能”,早在手机时代就埋下祸根。由于认定“手机就是手机”,而非个人生活的移动服务终端。结果索尼、夏普逐渐没落,日本也再没能诞生出强势的手机品牌和独立的操作系统。
同样的思维也在汽车上重演,在他们的对手——破坏式创新者眼里,汽车不是汽车,未来可能只是“给系统配的铁壳子”。
日经中文网评价道:“新一代汽车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通过更新操作系统来提高功能,此前以硬件为基础的造车逻辑已行不通……”
慢了一拍的日本汽车制造由此陷入“红皇后效应”:不停地奔跑,只能留在原地。因为整个生态的物种都在拼命成长,想追赶上只能用两倍的速度。
雷诺和雪铁龙曾合并为PSA集团,后又和FCA集团合并,成为新的Stellantis集团。日产、三菱和法国车企雷诺形成了联盟关系——雷诺一度持有日产43.4%的股份,日产持有雷诺15%的股份,同时又是铃木第一大股东,而斯巴鲁、铃木、大发、马自达又与丰田交叉持股,形成丰田产业联盟,共同致力于开放新兴发动机,追求电气化和碳中和。
联盟的好处是节省了研发成本,也强化各自的技术优势,正如战国时代通过“合纵”与“连横”来整合“国际”关系,合纵是弱国抱团对付强国以防兼并,而连横则是以强国为靠山进攻弱国。
本田、日产带上三菱,以及丰田的汽车联盟,是典型的合纵之势。此外,通用也搞合纵,它正与韩国现代一起联合开发纯电动车和相关软件。
2023年以来,大众收了小鹏汽车4.99%的股份,上汽与奥迪、Stellantis与零跑展开合作;丰田联手腾讯进行AI智能开发;本田有意与华为、宁德时代、科大讯飞等合作;日产把电动车的技术开发主体转移到了东风日产,侧重在中国本土吸纳工程师,马自达开始销售采用了长安汽车技术的EV及PHV等等。
此前种种只是热身,往后几年就要肉搏:搏什么?搏专利,搏服务,搏渠道,搏品牌。
从纯电相关的专利申请量看,前10家企业中有5家日本企业,丰田位居第一,本田第三,日产第九,而在“被重点引用的重要专利”,丰田第一、本田第二、日产第四。
服务上,他们拥有数十年服务全球客户的经验;渠道上,他们有电动汽车新晋者无法比拟的分销和服务网络;更重要的是,日系车的招牌依然金光闪闪——与之对应,中国汽车品牌知名度仍有待提高,也缺乏汽车全周期的锻炼经验。
本田和日产的合并,还存一些外部变数。一个是鸿海(富士康),一心要进军电动车领域的它,正对虎视眈眈日产。
据外媒报道,鸿海纯电动车业务的负责人关润,曾是日产汽车的三号人物,法国雷诺存放在信托银行的22.8%的日产股权有望成为他们的敲门砖。
11月,一家名为Effissimo的资本管理公司成为日产第五大股东。这位门口野蛮人的心思尚未可知,据传它偏好“积极介入公司营运”,曾趁着东芝低迷时买成大股东,然后将之“逼入绝境”。
另据TBS报道,12月23日,本田和日产有可能发布公告官宣进展,这部日剧依然未完待续。
年终秀X标杆工厂,走进工厂近距离感受智造魅力,揭秘金牌家居背后的高效生产之道。参加年终秀聆听经济趋势洞见,共享2024商业智慧盛宴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豪车从37.98万降到25.2万,2.0T爆252马力,比A6L便宜一半
NBA球队最新市值排名:勇士91.4亿领跑湖人第3 篮网57亿飙升至第4
搭载鲲鹏超能混动C-DM 奇瑞风云T11PT车下线PLUS Ultra官图发布 预计12月上市
山东2025年高考数学、英语采用新试卷结构?【附结构、题型变动详细讲解】